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详情

革命老区土城古镇“五一”见闻

发布时间:2013-05-02 12:53:03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赵伟 阅读量: ...

      “五一”劳动节到来,红色旅游迅速升温。革命老区、千年古镇土城沐浴在细雨中,薄薄的雾水更添了一缕神秘之感,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车水马龙,红色旅游与古镇风情的结合,受到游客的青睐,迎来了旅游季的高峰。

      据四渡赤水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统计,从4月29日截止至5月1日下午5时,三日中共接待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东、广东等省游客2万2千余人,多以自驾游和散客为主。

青杠坡上祭英烈

       “英雄心性由来热,殆尽苍生一辈功”。青山无言,虺水低徊,青杠坡依旧孤独的被包围在群山之中,唯有微微清风……逝去的英雄,只留下一座丰碑。

      诸多游人在兴奋中渐渐的沉默,只因长眠在此的数千红军英雄烈士,登临时只有深深的三个鞠躬与一篮鲜花。 来自山东省烟台市八十余岁身着中山装的老人陈德渝双手皮肤早已松弛,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触摸着纪念碑的碑文,似乎在感受那个奋血拼杀、与敌人抗争的年代,眼角的皱纹有些湿润,口微开微合苦涩的说着什么。据他的家人介绍,老人曾经参加了抗美援朝。从他的眼睛中可以看到他们曾经的军旅生活,虽然吃不饱,喝不了,睡不好,但是他们可以一起挨饿,一起口渴,一起失眠,然后一起赴死,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呢?

      陈德渝老人从纪念碑场地上走下来,心情依然显的比较沉重。远远的听见女童的声音响起“爸爸,我要把这朵花献给他们,希望革命先烈知道我们永远记得他们。我会努力学习,来报答这些英雄叔叔们的。”

四渡赤水育后人

      四渡赤水纪念馆广场上熙熙攘攘,忽而悠远的歌声从内窜出,将熙攘声压了下去,原来是四渡赤水艺术团与一名游客互动,游客唱起了歌儿“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一个头戴红军帽,军姿站立着在馆门外的小女孩显得有些特别,帽檐下稚嫩的脸旁略显坚毅之色,旁边一位中年男子不停的为她拍着照片。原来男子姓徐,与小女孩是父女关系,来自湖南,而徐先生自身出身伟人故乡,拥有浓厚的红色情怀,在参观完纪念馆后在馆外留念。他笑着对笔者说“因为女儿还小,我想让她亲身感受一下当年艰难困苦的日子,也有部分是满足我追寻红色足迹的愿望。我去过许多红色故里,在寻找出游地时查了很久,无意中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了这老街的照片,许多地方已经看不到这样艰苦的坏境了,所以就来了。”红色之地育红色之星,天空虽然有些阴霾,但是人们的心中却被映的是万丈阳光。

得意之笔警人生

      “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军取得了最终革命的胜利,那该有多少鲜血汇成了河流,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倒下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四十余岁的王先生在听讲解员说完邓萍烈士的故事后不禁对着身边的人感叹着。

       在参观完纪念馆后,他依旧未曾平静,说道“今天的我们生活或许再也不会回到过去,我们的儿女也会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但我想任何时候都应该记得饮水思源,更应该懂得忆苦方能思甜这个道理,四渡赤水精神应该要永远传播下去,无论多少代。有机会我会带着我的儿子再来。”也许一抹红激起千层浪也就是如此吧,警醒世界,也警醒人生。

千年古镇逸情怀

       淫雨霏霏,在土城古镇狭窄的街道上,遐想也是一种邂逅,那一刻,时间或许会凝固,整个世界再没有任何声响,阒静无人。

      带着激动心情的游客或带着沉重心情的游客,都在这里平静了。他们走在充满古朴与自然的土城古镇街头,沉浸在古韵丛生的建筑里,张望奔腾流淌的赤水河,感受着古老的黄角树、鲜艳的三角梅迎风招展,仿若构置于画卷,画中仙游。

      “这个小镇里,徜徉在最清新的青山绿水之间,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深吸一口清灵之气的杨女士说道。

      据纪念馆有关人员介绍,纪念馆作为贵州构筑“精神高地”的主要载体之一,为更好地发挥资政育人、薪火相传的作用,每逢长假来临前,都会充实一线服务人员,加大免费讲解场数,检修设备,旨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出文明、舒适的参观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四渡赤水精神永放光辉的原由。

    

    下雨也无法抵挡游客对红色文化的热情。

    

    展厅内的游客。

    

    游客在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

    

    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车水马龙。

    

    展厅内的游客。

    

    四渡赤水艺术团为游客伴奏。

    

    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