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灵魂,传承保护好红色文化遗产是纪念馆的职责。土城是我国闻名的千年古镇、历史名镇,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成就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址遗迹。
因此,作为四渡赤水战役的专题纪念馆,我馆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我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推动我馆各项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科学发展,加快申报成功国家二级乃至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进程,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完善文物保护和制度建设体系,积极推进博物馆规范管理机制建设。创新文物保护的理念、机制和方法。加快当地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全面提高四渡赤水纪念馆整体工作水平,推动全面发展,实现成为中国第一个博物馆最多的小镇,将四渡赤水博物馆群打造成国家级精品陈列的战略目标,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我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纪念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纪念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纪念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公众参与,维护我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平,建设民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持质量优先。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注重我馆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我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我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争取创出更为响亮的品牌。
坚持服务优先。把充分发挥我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我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我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纪念馆管理制度,激发我馆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着力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开拓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促使我馆的内部管理、对外展览、学术研究、宣传教育、藏品保护等业务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达到较高水准,促进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土城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协调统一。至2022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四渡赤水博物馆群,基本实现我馆管理运行的现代化,基本建立运转协调、惠及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四渡赤水文化深入人心,进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
(二)发展战略
一是推动我馆体系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我馆从类型、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二是强化特色发展的理念,争创一流,造就高水平的四渡赤水博物馆群。
三是加强我馆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我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
四是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强领域内的基础性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我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五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加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博物馆的步伐。
六是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任务
(一)体系建设
1、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我馆类型、层次结构,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体系,提升水平。
2、大力发展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为四渡赤水博物馆群添砖加瓦。
3、坚持规范管理,用完善的工作制度规范日常工作程序,积极有效地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工作中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创新体制,强化基础,激发活力。
4、着力于效益优先的人事、分配、职称等制度改革,探索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博物馆事业管理模式。
5、将展区、库区、办公区域彻底分离,使办公设施日趋科学化和规范化。
6、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的积极性。
(二)藏品收集保护
1、充实藏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明确的收藏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体系化的长远收藏规划,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加强对传世文物、革命历史文物、反映近现代及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各方面实物、文献的征集收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和信息载体的收藏;加强民族民俗文物的收藏。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和途径,对藏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提高保护利用效率。
2、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完成馆藏品登记、建档等基础工作,建立藏品数据库。推进藏品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分期发布馆藏珍贵文物目录。
3、藏品保存、保护达标。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实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促进藏品保存条件的改善。
4、加强藏品保护的科学研究,严格遵循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依靠科技和行业优势,组织专业人员对馆藏文物保护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和文物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切实可行的研究,探索一条具有我馆特点的文物保护有效途径。
(三)展陈与社会服务
1、强化精品陈列意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和科研力量,努力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陈展方式。筹办展览选题要准,立意要新,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文物展品的丰富内涵,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在不断完善基本陈列的同时,每年有计划地筹办二至三个高品质的临展,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陈列展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创新文化传播。充分运用互联网、微信、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我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适应文化休闲经济的需要,成为国内旅游精品线路,并积极向国际旅游精品线路靠近。
3、发挥公共教育功能。探索对外宣传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加强讲解员和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充分利用我馆丰富的人文资源,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围绕展览,通过组织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观众,力争年观众量突破200万人次。
(四)学术研究和科技保护
1、加强我馆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研究。深入开展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我馆建筑、藏品保护、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社会服务、运行管理等实践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战略布局,提升我馆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为我馆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健全科研组织体系。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和推广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本馆网站建设,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网站;扶持科研人员从事专业研究、推动专业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力争年出版专业书籍3-5本,国家、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3、强化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制定基础信息管理利用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强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搭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包含文献资料、藏品管理、人事档案、图书册目等在内的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五)人才队伍建设
1、统筹推进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吸收、培训工作。开展新进员工上岗培训,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文博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
2、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重组资源,建设坚强、团结、协作、专业、进取的领导班子。强化各部门的职能意识和提高业务素养,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业务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改善目前队伍结构不均衡的状况。力争全馆职工90%以上具备本科学历,具有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职称比例达到1:4:5的水平。
2011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