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馆动态 > 详情

两万元建最初的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0-07-15 11:20:51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春来燕 阅读量: ...

QQ截图20200720101015.jpg

位于贵州遵义习水县土城古镇长征街的四渡赤水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重建,于2007年7月9日建成开放的。

这些年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等称号。今天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已成为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在我国红色纪念馆群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

回首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建设,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

 

动 议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是毛泽东同志平生的得意之笔。

红军四渡赤水,有三次渡河行动发生在习水县。土城,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在土城青杠坡,后来的一任国务院总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五届国防部长、六位大将、七大元帅及数百位开国将军亲自参加土城战役,可谓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总司令部、总政治部驻地、青杠坡战斗遗址、军委指挥所遗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住居旧址等40余处遗迹遗址至今保存较好,红军与当地群众的故事代代相传,感人至深。建设一座全面展示四渡赤水光辉历程,传承四渡赤水伟大精神的纪念馆,是老区人民多年的共同心愿。

1999年,土城老年协会自发建了一个青杠坡战斗陈列室。

2002年1月,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土城镇新一届党委在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四渡赤水纪念馆。

 

 

争 议

没有馆舍,没有经费,没有懂行的人,没有文物,没有机构和编制,只有很少的一点资料。似乎,建馆的条件都不具备。

困难不少,争议也不小。这件事并不纳入上级的考核,没有一分钱的收益。镇上工作头绪这么多,关键是上级没有一分拨款。有个别人担忧,建四渡赤水纪念馆有必要吗?能行吗?特别是2002年度的综合考核排名出来后,土城镇排位有所下滑。质疑的人多了起来,有村组干部,有镇干部,甚至还有上级的领导同志。担忧与顾虑其实也都是出于对土城的关心与厚爱。

这时应该怎么办?土城镇党委认真分析,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共识:建设四渡赤水纪念馆历史意义重大,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大多数干部群众有着深厚的红色情怀。他们因为生长在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因为这段光荣的历史而自豪。关键时刻,习水县委、县政府也明确表示,支持建设四渡赤水纪念馆。

 

起 步

场地,就选在已用作土城镇党委政府办公用房、家属房半个世纪之久的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党委领导分别做工作,规定的时间内七户住户没有讲任何条件,就从旧址中迁了出来;机关干部腾出办公室,挤在一起办公。房屋已破旧不堪,镇党委镇府从年收入不足百万的“吃饭”财政中挤出维修资金按原状修复。

实物,土城镇把退休的老同志和干部职工发动起来,一村一寨走访,一家一户动员,大家把“传家宝”捐了出来。老年协会收集的27件文物也支援出来了。

2002年8月,在国防大学的关心帮助下,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建设得到老红军、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的肯定,张震将军还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考 察

土城镇自行组建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筹建班子,馆长由镇党委书记罗永赋兼任,副馆长由镇长陈良辉、党委副书记陈应雄、武装部长袁正纲兼任,从党政办、文化站等单位抽调人员投入到筹建工作中。img223.jpg

建馆之初,土城镇牵头组织了一个考察组。组成人员有:土城镇党委书记罗永赋、退休的县文联副主席刘廷彬、县文管所所长熊洪潘、习水县文化局党组书记杨智勇、习水县报社副主编王建中,及土城镇的干部袁正纲、李子福、黄梅等十人。一路上,刚从北京做完肠梗阻手术回来的刘廷彬还只能吃流食。

考察组用了三天时间,先后考察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重庆红岩纪念馆和红岩魂纪念馆、江津聂荣臻同志纪念馆等博物馆。带着问题去看,不看不知道,原来纪念馆建设这么复杂,缺的东西还真不少。

于是,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收集相关资料、实物,大家不放过任何机会。出差时,有长征、四渡赤水的书籍,购买之;有对此研究较多的人士,请教之;下乡开展农村工作时,对老同志、老干部,详细询问之;凡是红军留下的实物,想方设法收集之。一切,就凭一种朴素的情怀干开了。

 

尝 试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2005年初,土城镇党委政府的几名干部把征集到的一些实物、图片集中到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开始布置四渡赤水纪念馆简易陈列了。说明文字是复印机放大打印的,图片是用冲洗的大小不等的照片,地图是制作的喷绘。大家边比划边调整,错落有致地钉在墙上,而墙上只是用装修用的木线条划出了陈列版面;一块高大的红牌子概述了四渡赤水的历史,数十件实物存放在像商店里柜台一样的玻璃柜里,质朴地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红三军团驻地一楼陈列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分为序厅(概述)、一渡赤水避敌西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三渡赤水佯动惑敌、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五个部分陈列。在罗永赋等的具体指导下,袁正纲、袁仕勇、袁杰、刘军、黄文平、黄俊慈等几个“门外汉”勇于尝试,最初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就这样建成了。总投入约2万元,一言以蔽之,简陋。

以色列国防军指挥官武大卫、二炮部队政委彭小枫将军等数千人先后参观了这个极其简易的纪念馆。彭将军说,这个馆虽然初看很简陋,但脉络清楚,是把四渡赤水说清楚的。这段历史让他们感叹,这个馆也简单得让大家感慨。

大胆的尝试,较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上级的支持。县编委批准设立四渡赤水纪念馆,为土城镇人民政府下设的股级机构,与镇上的旅游办合署办公。从此,四渡赤水纪念馆有了“身份证”。

(作者系习水县委党研室主任、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