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纪念馆产业开发部主任 范勇
本馆之星个人介绍
姓名:范 勇
个人爱好:看书、写作、旅行、拳击、游泳、看电影
个人性格:感性、沉稳、内敛、罗曼蒂克
最喜欢读的书:《切﹒格瓦拉传》
最想去的地方:哈瓦那
最喜欢的颜色:向日葵的颜色
最喜欢的歌:《路过蜻蜓》
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渔夫的一生只为寻找一根舒适的钓竿。
“近年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整个团队充满着朝气与活力,面对奔涌的后浪,像我这样的已经算是前浪了。为了不被拍死在沙滩上,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否则将会被淘汰。”采访范勇时,他谦虚而不失幽默。
信奉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真理,喜欢埋头苦干,不甘落后,为人低调内敛,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性格热忱直爽……这便是大家所认识的范勇。
范勇近照
从纪念馆陈列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到办公室副主任,再到现在的产业开发部的主任。经过多部门多岗位的历练,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能手,在不同的岗位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话语间,难掩他对文博行业的热爱,他说,当年报考四渡赤水纪念馆是他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从小喝着赤水河的水长大,听着红军开仓分盐的故事长大,从小耳濡目染,范勇对红色文化,尤其是四渡赤水这段历史有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亲切感,四渡赤水早已深深融入他的骨髓中。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热情地跟别人聊起他的家乡,聊起红军渡河的故事,聊他奶奶用家里的门板是为红军搭浮桥,帮助红军渡过赤水河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他脸上总是浮现出自豪的表情。
决战脱贫攻坚期间,范勇下沉到农村一线,担任土城镇群峰村六组的包组干部,并结对帮扶了5户贫困户。他和贫困户老陈的故事,折射出范勇的一段难忘经历,也反映了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之间那种特殊的情谊。
范勇和陈云昌合影
老陈本名陈云昌,小名叫“陈老八”,今年53岁了,妻子患精神疾病多年,膝下两个女儿,一个远嫁他乡,一个离异在外打工。自从妻子患病后,老陈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过得消沉、颓废,他在乡邻们眼中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口碑欠佳。范勇说,刚开始帮扶老陈的时候,他对老陈的印象很不好,他们之间甚至还产生过误会,结下过“梁子”。
事情是这样的……
“老陈,开门,大白天的,你把门锁着干嘛?”范勇到老陈家走访,没想吃了闭门羹。敲了半天门,老陈才摸摸索索把门打开。
“为什么不去上班呢?”范勇劈头便问。
“不想去,太累了,遭不住”老陈悠闲地抽着香烟,一脸不屑的回答。
“不去上班有钱用吗?干啥子不累?”
“反正也没几个钱,工资又不高,还不如在家耍”老陈盯着电视,看都没看范勇一眼。
“你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迟早要被饿死。你是想等着政府给你送钱来?”
“饿死算了,用不着你管。你们这些干部,就是下来走个形式,你能帮得了我啥子?”
“我看你是懒,像你这样的人不穷才怪呢”看着眼前的老陈,范勇顿时火冒三丈,劈头盖脸把老陈数落了一番。也许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吧,再加上有些气愤,范勇的话可能重了些,无形中伤害了老陈的自尊,戳中了他的痛处。老陈用手指着范勇,威胁他说:“你算什么东西,最好给我注意点,小心我找人弄你”。
老陈的行为让范勇失望极了,简直伤透了心。通过这次走访,范勇也认真进行了反思。“一个都不能少,老陈也得帮呀。”范勇针对老陈的情况,制定了帮扶措施,先是给老陈妻子办理了新的残疾证,为他申请了残疾人护理补贴,然后帮助联系精神病院,把老陈的妻子送去精神病院治疗。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老陈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老陈搬迁之后,干起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如今,老陈一提起范勇,满是感激之情,正是由于范勇真心实意的帮扶,耐心的引导,经常和老陈交心谈心,慢慢地走进了老陈的内心,老陈也感受到了帮扶干部对他的良苦用心,二人也就建立起了真挚的感情。老陈曾多次想给范勇送一面锦旗,但都被范勇婉言谢绝了。
决战脱贫攻坚这几年,让范勇收获一种“成就感”。“我从未干过农村工作,脱贫攻坚这几年积累的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这是我一生的财富。”范勇如是说。
范勇生活照
决胜脱贫攻,指日可待。对范勇而言,四渡赤水纪念馆产业开发部主任,这是个极具挑战的岗位。四渡赤水纪念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就是一篇大文章,也是又一场攻坚战。前景广阔,重任在肩,期待他去开拓、攻克、攀越、飞渡。
(常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