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馆动态 > 详情

著名作家何建明将创作《少年英烈袁咨桐》

发布时间:2020-11-04 11:08:06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吴林侠 阅读量: ...

10月30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专程赴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到袁咨桐烈士故乡和他少年生活过的地方开展专题采访,为创作《少年英烈袁咨桐》收集素材。

image.png

习水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邱会儒,土城红色文化创新区党工委书记、四渡赤水纪念馆馆长刘绵定,习水县政协党组成员冷预春,习水县作协主席吴付刚,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刘军,土城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任黎黎等陪同。

image.png

在袁咨桐故居,何建明与袁咨桐侄儿袁正彬、袁氏族亲袁仕成、水狮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布国以及袁咨桐故居的邻居围坐在一起,大家热情的向我们讲述着袁咨桐的家庭组成和成长经历。袁正彬讲到父亲得知袁咨桐牺牲时的情景,眼窝里浸润着丝丝眼泪,他用纸巾擦拭后,慢慢的向我们表述对袁咨桐的怀念之情何建明不停的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不时提出问题与大家交流。

image.png

何建明表示,2014年在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深受少年英烈袁咨桐的英勇事迹感动,袁咨桐为信仰而英勇献身的人生之美,令人敬仰和崇拜。近年来,一直在收集袁咨桐烈士的相关资料,准备通过笔触记录袁咨桐烈士的革命经历,记录他生前生活的细节,向观众们展示烈士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下午,何建明一行追寻袁咨桐烈士的足迹,到曾生活过的地方,原土城小学、土城盐号、土城渡口等地开展采风走访。
image.png

袁咨桐是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村人。1924年,在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创办的达德小学读书。大革命失败后,袁咨桐随黄齐生辗转来到南京,后就读于南京晓庄师范小学部。1930年初,袁咨桐升入晓庄附属劳山中学并担任地下团支部书记。

1930年5月,袁咨桐第一次被捕后,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的妻子以同为黄齐生学生的“师姐”身份,两次找袁咨桐谈话,企图动摇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均告失败。后来袁咨桐在家人的保释下得以出狱。出狱后他继续坚持斗争。 

1930年8月,袁咨桐再次被捕。黄齐生亲自找到谷正伦,以同乡及师生关系,替袁咨桐说情。谷正伦提出条件,只要袁咨桐履行“自首”手续,即可释放。被袁咨桐严词拒绝。敌人见劝降无望,决定对袁咨桐处以极刑。根据当时的法律,未满18岁不能判死刑,敌人无耻的把他的年龄由16岁改成了18岁。临刑前夜,袁咨桐在自己的照片上写下了“长别人世”四字,交给难友,与大家作最后的告别。1930年9月,袁咨桐牺牲在雨花台,年仅16岁。

文图:曹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