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等全国74家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13年筚路蓝缕,13年风雨兼程,我们将以铮铮质朴的红色情怀,以砥砺奋斗的拳拳初心,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自12月22日起,我馆微信平台将推出综合报道,记录回顾我们奋勇前进的那些年……
四渡赤水纪念馆为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四渡赤水故事。2010年国庆黄金周前夕,组建了四渡赤水艺术团。这是一支草根味浓郁的艺术团体,成员由四渡赤水纪念馆保安员、保洁员、讲解员、后勤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组成。 十年来,他们怀揣梦想,带着红色歌声,带着红色故事,活跃在当年红军奋战的赤水河畔,把党的声音,把红色文化送进千家万户,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全县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之间,为构建和谐习水,文化习水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被誉为“赤水河畔的文艺轻骑兵”。2018年1月,四渡赤水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一、以红色为魂,铸就底色,传承红色基因 四渡赤水艺术团表演长征组歌 四渡赤水艺术团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切嘱托,秉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崇高情怀,带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文艺创作的热情,踊跃为四渡赤水艺术团献智添力。紧紧围绕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地方独有的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到文艺创作中,编排、推出反映价值导向、贴近群众生活的红色文艺作品,开发了体验演绎、情景演绎等多种演出形式。编排了《长征组歌》音乐会;创作了以贺子珍为原型的舞台剧《最美丽的女人》《我们不会忘记》,以怀念青杠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编排了诗朗诵《他们的名字》,以留在当地老红军的故事编排了小品《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以王泉媛、王首道为原型创作了情景剧《一张照片的故事》,以青杠坡战斗为原型编排舞蹈《激战青杠坡》,以四渡赤水战役为背景创作了群口快板《四渡赤水出奇兵》,还根据不同的场馆,采用多种形式编排了《我打草鞋送红军》《信念》等众多文艺节目。取材于真实的革命历史,自编自导自演感人至深的优秀节目,义务演出已上千场,深受观众好评。 二、以情怀为志,共筑梦想,坚守革命初心 四渡赤水艺术团为观众演唱革命歌曲 十年来,艺术团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奔赴江西于都参加“永远的红飘带”文艺汇演,与北京轻骑兵爱乐合唱团同台演出,并在全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座谈会、全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暨博物馆工作现场会、全国报告文学作家到土城开展创作采风等重大活动中演出,获得一致好评。2018年12月,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到土城调研时,称赞艺术团是“赤水河畔的文艺轻骑兵”。今年12月23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到土城考察时,赞誉四渡赤水艺术团用音乐的艺术形式传承红军精神,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人感动。面对荣誉,四渡赤水艺术团时刻谨记于心,并作为不断前行的强劲动力,怀揣着对红色文化传承发扬的情怀,艺术团成员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序厅、广场上刻苦训练,学发音、练嗓子、抠吐字,努力提高团体的专业素养和演绎水平。 每逢节假日、黄金周、重大活动等节日为义务为群众举行文艺演出。同时,这支扎根在赤水河畔的文艺团队,常常派出小分队,走遍了全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把蓝天当幕布,把大地作舞台,讴歌伟大的党和国家,讴歌美好的家乡和美好的生活,解读国家政策,把红色因子播撒在边远的村寨、小巷深处的社区、大山的深处、驻扎的军营,美丽的校园,年均演出超过200多场。 三、以信念为基,不懈努力,勇担时代使命 四渡赤水艺术团为群众演出 四渡赤水艺术团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在认真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载体,深入开展“七进四送双服务”活动,先后开展“送文化、送展览、送故事、送温暖”进机关、校园、军营、企业、社区、村寨活动,真正做到脚踏实地服务农民、服务基层。 四渡赤水艺术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利用文化进行帮扶,助推脱贫攻坚。编排了一批脱贫攻坚文艺节目,深入到习水县20个镇乡、40多个村居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采用展板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快板宣传中央扶贫政策,用书籍带去脱贫致富的技术,用歌声鼓舞群众脱贫的信心。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群众帮助,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主动性,增强脱贫信心,增强致富本领,助力脱贫攻坚。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四渡赤水艺术团将以四渡赤水纪念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契机,以只争朝夕的决心,始终坚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目标,丰富“七进四送双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创新运行机制,加大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争取创作岀更多更好的文艺节目,进一步提高艺术团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为革命老区的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