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等全国74家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13年筚路蓝缕,13年风雨兼程,我们将以铮铮质朴的红色情怀,以砥砺奋斗的拳拳初心,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自12月22日起,我馆微信平台将推出综合报道,记录回顾我们奋勇前进的那些年……
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27周年纪念日,央视新闻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开展了“遇见•新征程——回望四渡赤水”的专题直播,直播2小时,2164.3万人在线观看。 央视新闻邀请了军事专家李戈瑞讲述四渡赤水战役历史,讲述四渡赤水期间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李博士讲的太精彩了,带我们回到那光荣奋斗的峥嵘岁月”“让现代人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广大网友通过一条条情真意切的留言,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前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四渡赤水纪念馆地处遵义偏隅小镇土城,为拓展宣传渠道,提升宣传效应。近年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改版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官网,建立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网上展馆、语音导览系统,开通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微信平台、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腾讯视频等多个官方平台,探索出以新媒体平台助推革命纪念馆对外宣传的工作实践。 勇于尝试,开辟新的宣传途径 2016年2月,四渡赤水纪念馆开通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官方微信服务号,向读者推送“四渡赤水战役”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我馆工作信息等内容。服务号每月仅能群发文章4次,每次可推送文章8篇。平台运营8个月,共推送四渡赤水战役历史、学术研究成果、文物故事等文章近百篇,仅《参加四渡赤水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军考》一文获2.6万的阅读量,收到众多观众的留言,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勇于实践,拓宽媒体阵地建设 建立四渡赤水纪念馆官方微信后,尝试到新媒体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决定整合资源,调整公众号类型,建立“四渡赤水纪念馆”订阅号。 四渡赤水纪念馆结合工作职责和时代发展需求,依托新媒体平台,积极探索宣传载体和形式,策划了《文化扶贫》《脱贫攻坚故事》《四渡赤水论坛》《四渡赤水历史上的今天》《四渡赤水亲历记》《四渡赤水人物》《四渡赤水遗址遗迹》《四渡赤水文物故事》《我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的故事》等专题栏目,向读者推出了《四渡赤水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钱壮飞牺牲之谜》《装聋哑14载的老汉竟是战斗英雄》《宋加通受伤后留在习水的故事》等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原创稿件,深受读者好评。 四渡赤水微信公众平台不仅是宣传展示的工具,而是纪念馆理念宣讲、知识传播、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四渡赤水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营4年来,共推送文稿近900余篇,内容涉文物鉴赏、政策解读、文旅融合、新闻宣传、文物安全、观众服务、案例分析等内容,总浏览量达131.5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四渡赤水知名度和影响力。 敢于创新,荣获国家荣誉 近年来,四渡赤水纪念馆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新时代传播特点,利用新媒体讲好四渡赤水故事。陆续建立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腾讯视频等新载体,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为观众提升文化服务。 我们在文化传播和观众服务方面,也做了有益尝试,开发的微官网、网上展馆、语音导览、文物鉴赏、门票预约等实用性强,服务便捷的功能倍受观众欢迎。 网上展馆成为教育新阵地。通过VR、AR等虚拟技术,把展馆“搬”上了微信平台,观众通过手机便捷的体验实景模拟、文物展示、语音解说、互动分享等特色功能,进行沉浸式的观展。网上展馆不仅拓宽了纪念馆的宣传和展示途径,还增强了陈列展览和革命文物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红色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开发语音导览系统服务观众。以轻量化的形式,开发的语音导览系统,不仅节省了观众排队等候设备租赁的时间,观众还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聆听,查看藏品信息,了解革命文物的流传经历和收藏利用情况。 科技让藏品“动”起来。我馆珍藏的《长征万里图》,分上下两卷,总长60米,高75厘米,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由于长卷体量大,展示困难,难以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利用数字技术制作了《长征万里图》数字版,在官网、微信等媒体平台展示,观众可以通过看、触、听、赏的方式与《长征万里图》进行多层次互动,这让原本不利于展示的藏品,更加生动起来了。 2019年12月,四渡赤水纪念馆“革命文物保护宣传”案例荣获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中国文物报用整版的篇幅全面的介绍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这一殊荣中,我馆的各个新媒体平台也有一份奉献。 善于担当,结合时代开展宣讲 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四渡赤水纪念馆为向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及时向观众推送“四渡赤水出奇兵”“贵州航运博物馆”网上展馆,把文化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文化抗“疫”》专栏,将一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文艺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传播,向抗疫一线的“逆行者”鼓劲加油,坚定共同打赢防疫阻击战的必胜信心,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旅游报、贵州日报、中国旅游新闻网、多彩贵州网、中红网等平台相继报道我馆开展《文化抗“疫”》的消息,并多次转发选送的文艺作品。 2020年清明节,四渡赤水纪念馆利用H5技术,开展“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倡议大家通过网络献花、抒写寄语等方式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活动自3月30日上线以来,吸引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大中小学生、红军后代、部队官兵、干部群众等社会各界网友踊跃参与,截至4月7日上午,共20余万人次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抒写下7263条深情的寄语。这是我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服务途径的新探索,也是创新宣传手段取得的新成果。 目前,四渡赤水纪念馆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和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我们将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起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革命纪念馆传播阵地,更好地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四渡赤水故事重任。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