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核心职能。革命类纪念馆记录着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是展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是传播红色文化、宣传革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地。四渡赤水纪念馆为更好的发挥教育职能,秉承“走进四渡赤水,体验艰苦卓绝,不忘革命初心,牢记伟大使命”的教育宗旨,深入挖掘长征四渡赤水、红军卫勤、女红军长征等红色优势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探索建立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从“知识灌输”到“探索发现”,从“系统知识”到“身心体验”的转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模式,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重温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党性。自2018年以来,共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112期,培训7355人次。
精准找准定位,突出教育资源优势
红培掠影
我馆有效整合土城红色资源,坚持系统思维、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将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长征红九军团陈列馆、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室、朱德四渡赤水陈列室、耿飚长征陈列室等17个红色场馆,以及青杠坡革命烈士陵园、一渡渡口纪念碑、红军总参谋部驻地旧址、红军司令部驻地旧址、三锅庄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开仓分盐旧址、毛泽东住居旧址、朱德住居旧址、博古住居旧址等24处遗址遗迹,作为开展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场点。以长征四渡赤水文化、红军卫勤文化、女红军长征文化作为教育重点,在理论深度融合实践体验中,教学过程中以事迹和事件为刺激,穿插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特色教学、访谈教学等,与专题党课有机融合,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重温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念。
丰富教学模式,精准研发课程体系
红培掠影
秉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情怀,我馆结合党员和干部群众工作实际需求,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形式五个方面对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探索,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围绕“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突出党的性质宗旨,彰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精准研发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上着重突出“党”,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充实理论教学板块,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三个不要》《遵义为什么这样红》《四渡赤水与四渡赤水精神》《四渡赤水出奇制胜》《长征中的红军卫勤建设工作》等专题党课。
在教学方式上着重突出“活”, 推动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的相互融合,深化现场教学板块,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度诠释》《青杠坡——实事求是的生动诠释》《永远的女红军》《巾帼铁流巍峨丰碑》《红军中的关云长——张子清》《坚若磐石的革命友谊》等微型党课和《投身革命即为家》访谈教学;还开发了《信念》《他们的名字》《我们不会忘记》《最美丽的女人》《忠贞坚毅的女共产党员——唐义贞》《长征颂》等以诗歌诵读、剧情演绎为主要方式的情景教学。
在学员收获上着重突出“悟”, 强化学员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提高思想觉悟、政德修养、品行作风,牢固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创新了体验教学板块,开发了《歌声中的红色记忆》《我打草鞋送红军》等激情教学;开发了《忆苦思甜·不忘初心》《重温苦难与辉煌》《电波中的激战》《奔赴战场抢救伤员》《物资供给 驰援战场》等体验教学和《长征组歌音乐会》特色教学。
以长征四渡赤水为主题教学,以女红军长征和红军卫勤工作为辅助教学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配合各教学点的现场讲授,构建了特色教学课程,并在实践中逐步优化。
打造专兼师资队伍,提高教研教学能力
红培掠影
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强、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转,教学组织有序。我馆作手创办了新长征教育中心,以长征文化、长征四渡赤水文化、红军卫勤文化、女红军文化为主体,建设包括史实、文献、故事等的纸质和电子资料库,以备科研所用。按照“择优入库、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严把教师政治关、能力关、作风关、结构关,统筹加强师资建设,着力打造教研能力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聘请曾祥铣、费侃如、黄先荣、申翔、罗永赋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收录了当地专家名录表,聘请了蒋健、张箭宇、何思江等习水本地专家为授课老师,并集中攻关,组建课题研发小组,定期开发课题和教学课程。同时,依托遵义长征学会、四渡赤水研究中心、习水县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等机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统筹师资力量,有效保障了师资和教研教学的有生力量。
优化教学实施,课程内容“因人配方”
红培掠影
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四渡赤水为主线,以遵义为中心,整个贵州为布局,综合考虑合理性、感知性以及食宿、交通等方面,依托土城镇内四渡赤水等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外联赤水红一军团驻地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苟坝会议会址纪念馆,贵阳息烽集中营等相关红色机构,搭建长征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培训综合体,将独有的“长征四渡赤水”精神融入党性教育中,并实地对到达当地时长、教学点、食宿、课程、公共设施等进行考察。在对培训线路和课程进行了总体规划中,我们以社会各阶层和年龄段作为分界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从人员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对教育培训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规划,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制定了短、中期培训课程,以及菜单式自选课程,由受训方根据课程内容,自由进行组合,做到训前问需,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的需要结合起来,精准培训对象、精准课程设置、精准选派师资、精准培训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逐步构筑四渡赤水文化综合体和四渡赤水教育培训综合体。
新时代浓烈的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中那一抹红是永恒。红色精神是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将不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红色文化经久不衰,教化育人;让红色教育充满活力,凝心聚力。
(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