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馆动态 > 详情

贵州省航运博物馆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发布时间:2021-07-28 10:24:03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yanyan 阅读量: ...

浸没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些老照片、手迹文稿、样刊样报,定格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也能让历史变得更有温度,那也是贵州内河航运发展的一个缩影。

7月26日下午,年逾古稀的杜丹女士在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李黔刚和贵州省地方海事局副局长李作良的见证下,将她的父亲杜月泉同志生前留下来的一些内河航运照片和发表在《人民交通》《贵州日报》上文章的样刊样报捐给了贵州省航运博物馆。

1629858488(1).png

杜月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先后任贵州省交通厅航务科科长、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处副处长和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副局长,与贵州航运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976年,杜月泉逝世后,他的家人一直珍藏着这些反映贵州内河航运发展的相关资料。前不久,杜丹女士无意中从报纸上得知贵州省在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建立了全国首家内河航运主题博物馆后,萌发出将她父亲的这些珍贵的资料捐赠给该博物馆,经过贵州几位交通热心人的牵线搭桥,杜丹女士终于完成了心愿。

1629858507(1).png

“没有新式的工具,就依靠工人们的双手,用铁锤、铁钎、炸药与坚固的礁石搏斗。工人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搭起了脚手架,吊紧了工作船;在动荡的工作船上向水下礁石冲钎定眼;在寒流袭击的冬天里仍然毫不畏缩的在水下装实炸药、安电雷管、接线和疏通被炸碎的礁石……”杜丹女士深情的读着她父亲1955年发表在《人民交通》上的文章《贵州省赤水河滩险“吴公岩”打通了》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她很有感触的说道:“那时的航运人真是不容易,虽然面对恶劣的工作条件,但却用最本质的努力与生命热情体现了贵州内河航运人战天斗地的顽强抗争。希望通过此次捐赠,让今天的人们和后人们最直观的了解到昨天的艰难和不易,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从而更加奋发地为明天的美好而努力奋斗,告慰我们为之奋斗的前辈们”。

1629858527(1).png

杜丹女士除了将她父亲的这些珍贵的资料捐赠以外,还捐赠了她和她的先生一直喜爱的两座“愚公移山”根抱石木雕。她说“愚公移山”根抱石木雕象征和浓缩了贵州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代表了贵州交通前辈们不畏艰辛,用最原始的方式改变贵州一穷二白贫穷面貌的真实写照。

1629858711(1).jpg

1629858725(1).jpg1629858737(1).jpg1629858752(1).jpg1629858760(1).jpg

杜月泉珍藏的部分珍贵照片

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刘军代表贵州航运博物馆接受捐赠,他对杜丹女士无偿捐赠表示真挚感谢,并向杜丹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刘军表示,“杜丹女士捐赠的资料十分珍贵,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贵州航运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是讲好贵州航运故事的生动教材。我们一定保存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料,发扬好贵州交通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贵州交通精神。”

文:郑钰 图:曹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