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四渡赤水纪念馆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区域协同创新视域下的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习水举行。 △大会现场 会议期间,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魏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杨瑾,郑州大学考古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徐玲,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刘军6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协同创新视域下的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作了主旨发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佘志宏主持了大会主旨发言。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作主旨发言 龚良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现代化要满足人们较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是坚持多样性发展、差异化发展,一定是提供好的文化产品、好的文化环境和好的文化服务。博物馆展览要靠策展人的努力来实现,策展人的主要工作,是将博物馆展品展品之间、展品与人之间、展品与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出来,并将他告诉给公众。 他指出,博物馆是收获幸福的课堂,是服务美好的殿堂,当然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提升博物馆的文化环境,需要我们让博物馆建筑成为第一件博物馆的展品,让博物馆内外空间都成为展览展示展演的空间,让博物馆的环境成为美好的公众休闲空间。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服务,需要我们让博物馆的一切都为公众着想,让展览更分众化,让讲解更人性化,让活动更贴近人心,让构图、灯光、色彩更美感、更温暖、更饱满,让所有人,无论是员工还是观众,都带着一张笑脸,在博物馆内,参观、游览、迈步、小憩。 △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作主旨发言 陈同乐在主旨发言中强调,利用“红色资源”策划展览,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是“红色展览”的宗旨与使命。由于题材的特定性、展品的特殊性,这类展览的策划更需要突出“见人见精神”的传播价值如何由内及外、从视觉到心理,实现从物到人的叙事转变。由此,“红色展览”策展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也是现代博物馆策展理念转型的关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魏峻作主旨发言 魏峻的主旨发言聚焦如何通过流动博物馆的运营推动资源整合和区域协同创新,从而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展开。他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社会需求,如何实现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希望能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杨瑾作主旨发言 杨瑾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综合历史类博物馆革命主题展览的发展现状和思考。她指出,历史类博物馆应从嵌入理论视角将本馆展陈基本历史脉络与革命文物主题展览互构互融,生成涵化关系共同体,从复调叙事理论范式下鼓励不同时段的“革命”历史交流对话,形成显隐交互的多线条历史演变关系网络中的中国旋律与格调,凝练出众声合鸣的革命情怀与历史情怀,充分展现博物馆(纪念馆)在筑牢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郑州大学考古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徐玲作主旨发言 徐玲在主旨发言中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面临全国执政的新考验。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局势,将新的执政党形象塑造工作提升到构建政权文化认同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利用博物馆能够将思想观念具象化传播的优势,使之成为宣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通过“革命文物”概念的提出,为党的革命精神寻找到有力的物证。大量新建的革命纪念馆呈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革命形象,为成功建构政治文化认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刘军作主旨发言 刘军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作为县级基层中型纪念馆,建馆以来经历场馆规模由小到大,从无等级博物馆升级到二级博物馆、一级博物馆,从初级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快速发展历程。他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介绍四渡赤水纪念馆以“守正创新抓业务、强基固本闯新路”为工作方向,最大限发挥红色革命纪念馆的社会效益的工作成效。 与会代表认为,博物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专家们的主旨发言既总结了工作经验,又搭建了共同学习、深入切磋的学术平台,打开了中小博物馆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文:王茂琴 图:胡志刚、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