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馆动态 > 详情

四渡赤水纪念馆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发布时间:2023-11-27 17:09:53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阅读量: ...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的通知》,四渡赤水纪念馆与贵州大学联合申报的《深挖革命文物资源 强化思政教育实效——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的有效合作策略》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

深挖革命文物资源 强化思政教育实效

——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的有效合作策略

四渡赤水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深挖革命文物资源,强化思政教育实效,以纪念馆和校园为阵地,打造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思政教育大课堂。

构建合作机制,资源共建共享

四渡赤水纪念馆深度挖掘博物馆资源,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有效整合育人力量,打造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为深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业务合作,四渡赤水纪念馆与贵州大学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共建“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基地”,共商红色文化事业发展新规划,共探红色文化传承新形式,四渡赤水纪念馆成为贵州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第二课堂”,推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为贵州大学师生开展学术研究、观摩见学、野外拓展、暑期实践等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四渡赤水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让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用好用活四渡赤水这部“活教材”。

640 (13).jpeg

挖掘场馆资源,关联思政元素
将红色场馆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一是活用旧址开设思政课。将土城青杠坡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开仓分盐处——土城盐号、土城渡口(含纪念碑)等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迹遗址作为学生参观学习的现场教学点,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历程,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愫;二是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展馆布展中声光电、场景复原、电子沙盘等技术和形式,通过代入式观展与沉浸式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内的理论学习延伸至课后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互动体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感。同时穿插《共产党员的三个不要》《一个破陶坛和两个铜板的故事》《红军门板》等文物故事,使广大青少年在参观历史文物、回望历史场景、聆听感人故事中深刻体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激励广大学子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640 (14).jpeg

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实践育人
开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思政教学效果。一是联合策划主题展览。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四渡赤水纪念馆与贵州大学精心策划《四渡赤水 出奇制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展,配套策划红色故事宣讲活动,通过“主题展览+红色故事宣讲”进校园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贵州大学党群部门负责人,各基层党委书记、副书记,思政课教师、学生3600余人分批参加宣讲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二是联合开展学术研究。通过馆校共建模式引进贵州大学研究力量联合开展研究,让思政课内容和水平实现双提升。四渡赤水纪念馆与贵州大学共同召开“长征精神、红色文化与贵州发展”学术研究会,贵州大学发动教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全力参与,最终形成论文集,让高校师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成效。

640 (15).jpeg

四渡赤水纪念馆以“主题展览+红色宣讲+文艺展演”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鲜活教学教材。同时馆校共建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经验,为纪念馆推广到其他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模式。我馆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切实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作用,创新方式方法,用革命文物资源构筑“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加强宣传推广,让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钟杰梅 图片来源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