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贵州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表扬2023年贵州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政务账号、优秀案例的通报》,在2023年贵州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活动中,四渡赤水纪念馆获“2023年贵州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用好红色资源,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四渡赤水纪念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全省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工作,把深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作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主抓手,不断拓展“互联网+纪念馆”模式内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网上宣传政策、了解民意、团结民族、汇聚民智,在广大群众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引导群众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活化文物保护利用,全力打造科普高地
四渡赤水纪念馆作为全省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率先开展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建设工作,科学、有效地实施了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完成 100 件/套珍贵文物信息三维扫描采集处理、30件/套珍贵文物信息三维渲染、200件/套珍贵文物二维亿像素级高清信息采集处理、300 件革命旧址群全景热点资源采集处理。包括了革命旧址全景热点采集、红色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红色革命文物数字化集中展示区建设、数字化成果展示利用及宣传推广、智慧博物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采集,为文物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基础。观众可以在官方网站查询了解四渡赤水纪念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信息,在数字化展厅参与红色故事AR互动,互动视频一键上传至个人新媒体平台,沉浸式感受战斗场景,深刻感悟长征精神。
△四渡赤水纪念馆馆藏文物数字化展示
同时,四渡赤水纪念馆在保护遗址前提下,利用遗址对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发挥革命遗址的价值,通过对云贵川 50 个重要“四渡赤水战役遗址遗迹”的资料收集、整理、影像数据采集公布让公众更准确详尽了解四渡赤水战役,被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之一。
建设智慧博物馆管理平台,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四渡赤水纪念馆以科技支撑、智慧赋能,奋力开启智慧博物馆运行新时代。通过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和完善智慧化服务系统,建立集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管理系统、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管理系统等八大系统为一体的物联体系,真正实现“管理+保护+服务”全方位科学管理模式。为更加高效安全规范地保护文物奠定坚实基础。以实现馆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5G、VR、CR、超高清数字技术、三维立体技术、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完善智慧化服务系统。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进入四渡赤水纪念馆智慧化平台,720度全方位观展,同时配有专业语音讲解,讲述文物背后蕴含的故事,让观众方便系统学习、参观,通过网络深入了解到更多红色故事,达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智慧博物馆建设以来,四渡赤水纪念馆虚拟展馆点击已超80万人次。
△四渡赤水纪念馆智慧管理平台
拓展宣传渠道,全方位营造学习氛围
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新媒体让广大群众感知红色文化内涵,四渡赤水纪念馆运用新技术,通过大力推行全媒体宣传教育,搭建“红色互动”平台,开设纪念馆官网,建设数字展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上线《四渡赤水》电子书等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传媒手段多样化、多途径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四渡赤水纪念馆官方网站
为拓展文化育人渠道,四渡赤水纪念馆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故事、革命文物故事,编写了《六张旧币传佳话》《两个铜板的故事》等多个文物故事,通过《共产党员的三个不要》等文物故事使“罗有荣将军的笔记本”等多件文物成为“网红”。推出14个“四渡赤水文物故事” “红军后代讲故事”等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红色故事系列视频,视频上线后,获得主流媒体转载报道38次,受众群体达10万人次。
借助“红色文博”力量,提升文化认同。通过“文博圈”“新华云”等平台,深入挖掘、积极宣传红色故事。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推出专题直播《喜迎二十大 走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黄金十年向前看》系列主题报道等。近三年,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237次。
下一步,四渡赤水纪念馆将继续发挥革命场馆的文化育人作用,积极学网、懂网、用网,善用网络,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让红色资源全方位、深层次润泽广大群众,走深走实网上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走好”红色网络文化育人之路”。
文:吴林侠 图片来源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