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论坛 > 详情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卫生医疗工作

发布时间:2021-01-19 17:07:47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吴林侠 阅读量: ...

从1934年12月中旬进入黎平,到1935年4月下旬离开兴义,中央红军共在贵州生活战斗了5个月(除2月份转战川滇外)。红军的公共卫生和对伤病员的抢救、后送、安置等,看似不如前线冲锋杀敌那么显眼和重要,但却是虽居幕后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

image.png
为伤员消毒

一、公共卫生

连年征战造成了人群移动及环境污染,红军因此很早就注重连队公共卫生工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即制订了饮食、个人、环境等卫生制度。

医护人员为公共卫生操劳不已,由于缺医少药,更要加强卫生教育,普及卫生常识,从防病工作入手;有时在行军途中张贴一些卫生标语口号引起注意 ;要求穿好草鞋,打好绑腿,防止脚腿皮肤被荆棘等刺破而发生下肢溃疡 ;不喝生水,不吃污、冷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在渡河或冷天、雨天行军,喝热水或姜汤以预防感冒,还要求懂得救生;派人与前卫部队一道行军以了解病情 ;到营地休息时,为伤病员找饭吃、找房住、找水烧(调查水源) ;做好宿营地卫生情况的调查,注意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调查 ;检查病情,进行医治 ;指导“倒脚”(睡觉时把脚垫高),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脚痛、打脚泡 ;督促以班或排为单位挖临时厕所,离开时掩埋;宿营后,督促揉脚、洗脚、烤衣、盖被等。这对保障健康,增强战斗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时任红5师13团医生钟有煌回忆说 :“常常利用途中5分钟的小休息,以班排为单位,向战士们讲卫生课、讲防病等卫生常识。主要是讲怎样防治胃肠病,不喝生水和不吃不卫生的食物,预防感冒,怎样防治脚打泡等。……战士们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听了卫生课,懂得了不少卫生常识,都能自觉去做。”一般而言,长征行军途中,约10公里一小休、20公里一大休。

时任“红星”医院第3所所长张汝光回忆说:“1935年初,遵义会议时,总卫生部召开了由各级卫生机关负责人参加的卫生工作会议,检查长征以来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情况,总结经验,评选卫生模范单位。评选工作在各级军政首长领导下,自下而上民主评定。评选的标准只有两条:一发病少,二不丢掉伤病员。当时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只有红2师4团被授予了‘卫生模范团’的光荣称号。”还说:“转战黔滇康川时,为在行军中及时治疗伤病员,医院医护人员分成消毒、换药、护理3个小组,每次出发前就做出一切治疗处置;并派出打前站的人,先到预定大休息的地方或宿营地,烧好开水,做好稀饭,使伤病员一到就能喝上水,吃上饭 ;到达宿营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门板、搭铺,给伤病员安排好住处,随后给伤病员治疗换药、洗脸、洗脚、开饭。”

图片
红军医疗卫生用品

二、战伤救护

红军初创时条件艰苦,没有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伤病主要是靠战友间相救。轻伤病员随队行动,重伤病员则就地安置。毛泽东早就十分重视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把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作为巩固军事根据地的三大问题之一,红军的第一所医院即于1927年10月成立于井冈山茅坪。1931年前后,党中央又派贺诚、陈志方、彭真(龙伯)等一批医务干部到中央根据地。同年11月,由贺诚负责的军委总军医处(1932年10月改为总卫生部)成为军委的直属部之一。

红军的卫生勤务原则,是随着卫生工作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反“围剿”中,战伤救护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总卫生部成立后,更逐步明确了各级卫生机构的任务范围、分工和后送系统,使卫生勤务工作日渐系统化。方面军、军团、师编有卫生部,团有卫生队,连设卫生员;军团医院下设所。其中,卫生部的根本任务是做好部队的卫生保健工作,保障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努力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团卫生队卫生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发生疾病,阐明病因病理,具体说明预防办法,使“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全体指战员,并转变为自觉的行动;队长和医生经常深入连队抓卫生工作,了解连队发病情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1934年10月9日,总政治部提出“鼓动轻伤病员随医院行动与争取轻伤病员的健康归队”。战鼓催征,箭在弦上……

在苏区时,对战斗伤员的救治,基本上采取分级治疗,从前线包扎到后续治疗,再到最后治疗,各级既有分工,又前后连贯,能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可是,长征中的红军以行军、作战为主,不论轻伤、重伤都得就地处理,随队行动。“没有了苏区的条件,无法将伤员层层往后方送,只能就地进行紧急救护。”

长征中,医护人员遵循“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原则,战斗就是命令,伤病员就是目标。既要携带医药物资,又要克服医药奇缺、没有固定医治场所等困难,边行军边治疗伤病员。他们不辞劳苦,甚至为抢救伤员不惜付出生命。如红军卫生学校教员俞翰西在贵州桐梓牺牲,校长彭龙伯(又名彭真)牺牲于四川宝兴。时任红军卫校教育长李治在1936年写的《长征中卫生教育和医疗工作》中回忆说 :“我们医务人员和看护员等,在出发之前,早准备了外科的卫生材料,看护员上好了药,医生看好了病,发给内服的药。及出发时,每一个休养员随带一个招护员,便于夜间关照,凡有重的伤病员,则医生跟着,随时治疗,以免不测。”“在日间行军时,先派二个看护员,在途中烧开水或稀饭,利用大休息的时间,即为休养员上药看病,没有大休息时,到宿营地上药看病。”

在奔走于湘黔边境这段时间里,由于伤病满营、士气低落、地形复杂等原因,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繁重。时任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莫文骅回忆说:“由于群众条件差,伤病员又无处安置。可以说,离开革命根据地,就好象是子失去母亲一样。我们只好设法把伤病员全部抬走。”钟有煌回忆说 :“全团只有我一个医生,要在行军途中完成医生的全部工作。……全团的内科诊疗、卫生防疫、卫生教育、卫生员的培养等工作就全落到医生一个人身上了。那时战斗频繁,连续行军,医生要了解全团的卫生和伤病情况,并及时进行治疗。”

图片
伤员救助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贵州境内,为摆脱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相继突破清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南下贵阳、西进云南等,时有伤亡。卫生部门对伤病员积极进行救治,妥善安置重伤病员,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1935年在遵义期间,卫生部门对伤病员加紧治疗。李治回忆道:“当我们第二次到遵义时,住在一个广大洋房内,收容了娄山关(贵州通重庆的一个险要的关口)战役的重伤员(干部),……没有一个发生意外的危险。”张汝光回忆说 :“到达遵义后,部队获得10余天的休整,各级医院都利用短期休息的时间,全力突击治疗。将行军途中来不及做手术的,都做了手术,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伤病员治愈归队。第二次进入遵义后,为抢救娄山关和遵义战斗中的重伤员,总卫生部指示医院抓紧战斗间隙,展开手术工作,挽救了很多指战员的生命。”

中国工农红军的卫生医疗工作,是随着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它是和革命任务、战争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具有政治意义,这是区别于旧军队卫生医疗工作的根本特点。红军医务卫生工作者在长征途中,特别是贵州境内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英雄气概,以及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节选自:《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卫生医疗工作》一文,原文刊于《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  作者:张中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