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论坛 > 详情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发布时间:2021-01-19 15:38:04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吴林侠 阅读量: ...

四渡赤水战役,中革军委十分重视通信联络的组织和运用,随时给予明确详尽的指示。各通信保障分队坚持以无线电通信为主,综合使用各种通信手段,有效地保障了作战指挥。

以无线电通信为主,确保中革军委对各军团的不间断指挥

长征开始后,中革军委配有5部电台,其中2部负责联络中央红军各军团,第2、第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其他3都作机动使用;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各有2部电台,其中1部在军团部,1部用于机动,临时配属到执行重要作战任务的师或团。这十几部电台,不但数量少,组装简陋,而且输出功率小,最大的为15瓦,最小的只有5瓦,通信距离最长不过百公里。但是这些简陋的机器,在红军通信战士手中,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络随叫随应,畅通无阻,保证了来往电报的及时收发。据不完全统计,四渡赤水战役期间,中革军委与各军团间的来往电报达300余份,其中由朱德总司令签发的电报就在200份以上,上情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报,中间没有发生过梗阻现象,从而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image.png
红军技术员正在调试无线电台

在中革军委指挥下,当时仅有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面对40余万强敌的围追堵截,矫若游龙,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数十万敌军之间,避实击虚,声东击西,以飘忽急袭的动作调动和歼灭敌人,最后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巧渡金沙江北上,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在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地区后,蒋介石调集重兵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为摆脱被动局面,中革军委于1月19日率中央红军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川南开进。28日在土城东北重创四川军阀郭勋祺部后,29日在土城、元厚场渡过赤水河(即一渡赤水)。一渡赤水后,红军集结扎西。当敌重兵逼近时,中革军委即指挥红军挥戈东进,于2月18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这时,军委总部派出1部电台随第5军团第37团执行佯动任务,以吸引阻滞敌人。派出台与军委总部保持密切联络,使第37团按照军委指示,将尾追之敌向温水、松坎方向吸引。到第六天,敌才发现上当,急忙退回原路寻找红军主力,但为时已晚,红军主力部队在敌追击第37团时已乘机连下桐梓、遵义,击溃贵州军阀王家烈部8个团,消灭吴奇伟部2个师,缴枪2000余支,俘敌3000余人,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次派台随第37团佯动,保障了中革军委对第37团的越级指挥,是长征中组织越级联络的一个范例。

使用有线电通信,结合对敌侦听,全面提高通信保障能力

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各通信保障分队在坚持以无线电通信为主的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使用有线电通信及其他通信手段,从而提高了综合通信保障能力。

长征开始后,军委总部在多次战斗部署时,都明确强调:除“军团电台须与军委保持经常联络”外,总部、军团司令部与各师间应尽量架设有线电话。在使用有线电话时,各师电台则应停止工作。为使有线电通信迅速及时,保密可靠,红军各通信保障分队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电话分队随设营分队,每到一地,预先架好内部电话,等指挥机关一到,即可进行通话;架好内部电话后,即向部队架线,为缩短架线时间,加快架线速度,上下级之间和友邻之间多采取通话双方对架的方法;另外,还巧妙地利用敌军的永备架空明线,这样既节省电线,不需架设,又节省时间,只要稍作技术处理,就可迅速通话。但利用时必须截断通敌方向的电线,以免在通话时被敌侦听。对敌方电线,如不能利用就将其破坏,同时也注意在敌电线中侦听敌情。二渡赤水后,第1军团就曾巧妙地利用敌人电话线,侦听敌情,抓住战机,取得二战遵义的胜利。事情的经过是:2月26日,第1、第3军团相继占领桐梓、娄山关后,敌人纷纷夺路南逃,第1、第3军团并肩向遵义方向追歼逃敌。赶到里神庙,第1军团电话员把电话接到敌军电话线上,侦听到敌人正在通话,得知遵义只有一个营的敌军,其他是娄山关溃退下来的部队,集中在城外整顿。根据这一情报,军团首长立即给第1、第2师下令:“如三军团部队在你们前面追击时,你们则随其后跟进;如三军团停止未追击时,你们应超过他们迅速追击。”第1、第2师接到命令后,与第3军团配合作战,于27日第二次占领遵义,并在城南打垮了敌增援部队。第1、第3军团还乘胜追击,又在烂板凳、刀靶水等地打了几个漂亮的追歼战。

图片

四渡赤水战役中 通信保障工作的主要经验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联络之所以畅通无阻,有效地保障了作战指挥,主要经验是:

一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对通信工作十分重视。在每一次大的战役、战斗部署中,都对通信联络的组织原则和实施方法,如电台间的互相联络如何组织,机动电台如何派遣;各部间的电话线如何架设,敌方长途电话线路如何利用;部队间距离较远时,在中间如何建立一处或数处通信站(所),负责徒步传递信息:其它辅助通信手段,如旗语如何使用,火堆怎样点燃(一堆火表示歼始突击,二堆火表示胜利,三堆火表示相持不利);等等,都给了详尽指示和具体规定。对电台工作既严格要求,又关怀照顾,发现问题或出现困难,总是及时帮助解决。如那时电台亟需洋油,朱总司令就签发电报,指示各部队“应用一切有效办法收集洋油,除高级指挥机关依特许动用少些外,全数供给电台用”。还经常指示部队注意收缴电话机、电池、电线等通信器材,供通信分队补充使用。这是做好通信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是合理使用各种通信手段。为保证战役中通信联络迅速、准确、保密和不间断,通常以无线电通信为主,同时结合使用有线电及其它通信手段。在军委与军团间,以使用尢线电通信为主,使用有线电通信为辅;若距离近时,尽量使用有线电,只有距离远时才保持无线联络;在军团和师团间,以使用有线电通信为主,辅以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对执行紧急或特殊任务的师、团,由总部或军团临时加派电台,进行越级联络。由于各种通信手段都得到合理使用,通信联络顺畅无阻,充分发挥了保障作用。此外,红军通信保障人员还在各级部分队之间适时组织通信站,进行徒步运动通信;利用司号、旗语、烟火等,进行简易信号通信。特别是司号通信,使用比较普遍,连有司号员,营有号目,团有号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司号通信系统,不论何时何地,宿营、行军、打仗,均可随时使用。司号通信成了指挥员的喉舌,司号员成了指挥员调动、指挥部队的得力助手。

图片

三是作战、机要、通信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为确保军委首长顺畅指挥创造了条件。战役过程中,几十万敌军对红军围追堵截,战场情况复杂多变,争取时间非常重要。为此,作战、机要部门和电台驻地靠近,遇有紧急电报,总是提前通知电台,以便预先做好准备。在紧急情况下,三个部门一起工作,对来报做到边收、边译,首长当即作出处置决定。抢渡金沙江时,第1军团于5月5日按军委来电,命令他们“务必不顾疲劳于7号兼程赶到皎平渡,8号黄昏前渡河完毕,否则有被敌隔断危险。”报务员收一字,译电员译一字,不等译完,军团首长便知道了大概意思,当即下令部队出发,一夜急行军,赶了120里,提前两天渡过金沙江。当毛泽东见到第1军团首长,非常满意,高兴地说:“你们过来了,我就放心了。

(来源:《军事历史》1994年01期 作者: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