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论坛 > 详情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1-01-19 15:03:38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吴林侠 阅读量: ...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运动战的伟大战略思想,在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image.png
四渡赤水(油画)

一、切实掌握情况,正确定下决心,成为指导战略转移最关键的问题

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侦察手段调查研究情况。当时除了进行谍报侦察外,主要是组织部队实施不间断的侦察观察,捕捉俘虏,窃听电话,收集文件报刊,调查群众,查问各地来往人员等等。通过这些侦察手段准确的掌握了敌人各派军阀的动态、企图及可能的发展变化,保障了正确指挥。调查研究情况的内容,在敌情方面,主要是兵力、番号、位置、部署、企图、派系和战斗素质等;在地形方面,主要是川滇黔边的地形、道路、江河、气候等;在红军方面,则重点了解与掌握湘鄂川黔和川陕根据地以及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的情况。在分析判断情况时,善于从战争实际出发,全面地分析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从中找出特点,引出规律,并据此制定出指导战争的方针和战略战术原则。例如,一渡赤水后,当中央红军进入川滇黔边境继续向西挺进时,这时敌情发生了变化,川敌刘湘一面集中12个旅向我进逼,一面派重兵沿长江布防,蒋介石的嫡系薛岳兵团和湘滇黔各敌也向红军追来,形势对中央红军十分不利。毛泽东、中央军委全面的客观的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认为继续北上硬攻,就正适合敌人的战略要求。于是决定放弃原来的计划,改为在川滇黔边地区活动,争取在这个地区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与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呼应作战。当各路敌军逼近时,毛泽东指挥红军,乘贵州境内空虚,出敌意外,突然挥师东进,二渡赤水河,重占桐梓,经过娄山关激战,乘胜再克遵义城,击溃王家烈8个团,消灭吴奇伟2个师,俘敌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开展了黔北的新局面,造成了创造川滇黔新苏区的有利条件, 使围攻中央红军之敌不敢轻进。实践证明,只有“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image.png

二、及时改变作战计划,使之适合新的情况,成为战争指导者多谋善断的佳作

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实性,实现计划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这就要求指导战争的人,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着的战争实际,及时改变计划,使之适合新的情况。四渡赤水之战,敌人是几十万重兵,我中央红军只有三万多人。面对敌人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情况,毛泽东全局在胸,洞察一切,多谋善断,根据瞬息万变的形势,作出了一系列夺取战争胜利英明决策。一渡赤水之前,根据当时的情况,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危险的局面,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重围,从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这个英明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由于在四方面军工作的张国焘抗拒党中央关于以部分兵力积极南下的指示,他不仅不向南进攻以吸引川军主力,造成敌人在长江一带兵力空虚,以利中央红军渡江,反而置川军不打而率师北上陕南,以致四川军阀刘湘能集中重兵封锁长江,全力堵截中央红军入川。这时,蒋介石的嫡系薛岳和滇军黔军也分别派部队向中央红军集结地域扎西进逼,再次形成大包围。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当机立断,毅然决定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在川滇黔边地区实行机动作战。2月11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避实就虚,经古蔺重入贵州,以歼灭黔敌王家烈军为主要的作战目标。事实证明,根据变化着的战争实际,把已经确定的作战计划,随机加以改变,同样是正确的。正是由于毛泽东根据当时情况,实行了这一新的机动方针及尔后的一系列作战行动,造成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部署的全部失灵,敌人几十万重兵从始至终被红军牵着鼻子走,而中央红军则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另一个方向上实现了渡江北上计划。

三、在运动战中只有正确处理“走”与“打”的辩证关系,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在优势装备和十三倍于中央红军的强敌面前,毛泽东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在川滇黔边的广阔战场上和流动不定的战线上,实行大踏步地前进与后退,避实击虚,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当有把握歼灭敌人时,则以坚决的进攻歼灭之。当敌人密集靠拢,蜂拥而至,形势对红军不利时,则以大踏步地前进与后退,迅速脱离敌人,使红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例如,二渡赤水后,鉴于遵义地区守敌较弱,确有把握歼敌的情况下,及时发动了遵义战役,不仅打垮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而且歼灭了蒋介石嫡系吴奇伟的部队,使红军声威大振。遵义战役后,为了寻机歼灭回头东进之敌于运动中,红军故意徘徊于遵仁地区,待机破敌。此间,一、三军团各以一部兵力,攻歼鲁班场之敌,激战两个半小时,因敌凭坚固守,与敌打成对峙。为了争取主动,遂撤出战斗,在茅台三渡赤水,向四川进军。“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四渡赤水之战,红军以坚强的毅力,以赤水河为战略转移的枢纽,开动两只脚,时东时西,忽南忽北,从1月19日由遵义城出发至5月11日进至会理为止,转战于川滇黔三省三个多月,主要是用于走路。这样的走是许可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形式上看是被动的、后退的,实质上是主动的、前进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待机歼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没有一渡赤水的走,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向西,使其暴露弱点。如果没有二渡赤水的走,也不会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战役的胜利。如果没有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牵着敌人的鼻子来回打转,造成红军顺利进军云南的条件,使我中央红军甩开敌人,实现北渡长江的战略目的。

image.png

四渡赤水之战,中央红军大踏步地前进与后退,是以坚决的进攻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以战役战斗的胜利来创造新的苏区。在四渡赤水之战中,除了遵义战役击溃和消灭敌人8个团、2个师外,并先后击溃和消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和川滇黔湘等省军阀的“杂牌军”共20多个团。改变了遵义会议之前,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下,只走不打,处处受制于敌的被动局面。正是在毛泽东英明正确的指挥下,在运动战中,大量地消灭了敌人,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因而,才能使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后,接着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大踏步地挺进云南,乘胜北渡金沙江,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作者:王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