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论坛 > 详情

谈毛泽东“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战略决策的形成和目的

发布时间:2021-03-29 15:25:59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yanyan 阅读量: ...

我们从著名的扎西集结起,追溯红军进入滇中的历程,就会发现毛泽东调出滇军主观构想中的第二个战略目的——建立云贵川新苏区。

1630135666.png
扎西会议旧址

从中央红军川南渡江未遂后转进云南,在大河滩会议上,果断地决定放弃在川南渡江,改“以川滇黔边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扎西会议则特别指明:“目前最中心的问题,是用一切力量战胜云贵川的以及蒋介石的部队”。古蔺白沙会议明确指出“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建立根据地”。红军“目前最中心的任务”是“打大胜仗,消灭大量敌人”,“并武装云贵川数千万工农劳苦群众”。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更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这说明,当时中央红军已改变向川北发展之初衷,而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也正是由于这一战略目的,朱德发布二渡赤水的行动计划时,强调应以消灭黔敌“为主要的作战目标”。24日至28日桐娄遵大捷后、造成了对于创造云贵川新苏区有利的局面。28日,中央即向二、六军团、四方面军、中央军区颁发遵义会议文件,正式向全军传达遵义精神,再次肯定了“目前最中心的任务是用一切力量战胜云贵川的以及蒋介石的部队”,“指出新苏区的创造不是不经过血战可以成功的”。3月5日,总政下达了争取新的胜利的动员令,以集中消灭周浑元部,力图转移局势为目的。13日,鸭溪会议决定“仍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的行动方针。但红军再克遵义大捷后,敌军一直不敢“随意轻进”,随后鲁班场一战我军又无进展,从而失去“转移整个局势”的有利条件。此时,三渡赤水虽把川滇之敌调往西路,但湘敌二李和蒋敌上官已相继进入遵桐一带,周、吴和黔敌又会集鸭溪至长干山一线,红军已不能在黔北落脚。故红军四渡赤水后、遂采取迂回姿态,秘密迅速南下,冲出重围、力图再把滇军调出来、彻底粉碎其“相机防剿”的战略及游弋于赤水河、大定、黔西一带稳固的防堵线。

1630135681(1).png
巧渡金沙江(油画)

4月7日三军团返脚都河伏击没有实现,但8日完成了“示形于东”的战略步骤,遂“从贵阳、龙里之间南进”,作第二次“佯攻龙里”和贵阳之势,并在贵阳东郊谷脚一带,肢解行进中的滇军指挥部,孙渡只身潜逃龙里,其指挥部仓皇退回图云关与贵阳。次日,干部团于三家寨一线,凭险设伏,拦击滇军鲁和蒋团。这时,军委拟在广顺以西直至安顺、镇宁、紫云一带,给尾追很急的滇军以较大打击,将主力潜伏紫云山林中,13日,红军后卫在广顺与滇军前锋已有接触。但“据半年来经验,敌军对我作战均先围后攻,石山退险,易资敌封锁”。而红军设伏地区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均为不利,故彭德怀和杨尚昆向军委建议:我“野战军(应)迅速渡过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求得在滇黔边与孙(作)战其(之有)利行动”。因为“平彝、盘县(乃)滇黔咽喉,四向均(易)出击,使敌封锁困难”;可“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则更能多得时间争取群众,巩固和扩大红军,开展在黔边局面(在黔边开展局面)”。然而,正当红军向滇黔边推进时,24日,三军团先头与湘敌李抱冰部接触于滇黔交界东侧的龙家沟;当晚,平彝城被敌军先头莫团抢占,次日蒋敌薛岳总指挥部和温旅已进驻盘县。三军团滞留于平彝城外30里的大河一线。红军又失去了袭取平彝、盘县的先机。

所以,在25日接连下达的与滇军追敌作战的指示中指出:“由于我们有进入一新的有利地区,即云南东北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内消灭敌人,取得新的发展局面的可能。这地区是战略机动的枢纽,背靠西北天险,便利于我们向东及向南(包括黔边及南盘江上游)作战”。为此,红军放弃向平彝行动,改往沾益、曲靖集结,“求与滇军追敌作战”,“首先要在白水、曲靖、沾益地城消灭滇敌的先头部队(其较强的四个团),以暂时顿挫滇敌的猛进。然后迅速进入另一机动地位,消灭周、吴前进的一部。只有如此作战的胜利,才能解决开展局面的问题”。为此,中央指示各军团,“最近时期将是我野战军同敌人决战”的阶段,强调这是“争取胜利以转变战局的紧急关头”,并决定27日在曲靖老马场附近回击安旅。然而,跟追最紧的安旅,已于26日凌晨奉命折向宜良,乘火车紧急回防省城。25日深夜,林彪、聂荣臻电告军委:“目前战略上已起重大变化。川滇黔湘各敌及中央军正分路向昆明东北前进,阻我折回黔西(地区)企图歼灭我军于昆明东北之窄狭地域内。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黔之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并指出“因诸敌已占领我回黔之路,相隔甚近,且纵深配备,甚易互相策应。敌兵力绝对优于我军,我军即令能消灭他一两个师,但仍无法转变形势”。“仍无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因为各路敌人有七个团的兵力从侧后向我红军合围。

1630135724(1).png
巧渡金沙江行军路线图

概而言之,毛泽东将滇军调出来的第二个真实的根本战略目的是:力求歼灭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以扭转敌强我弱的态势,从而打破强敌的围追堵截,“解决开展局面问题”,在云贵川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具体来说,就是调出滇军之前,专对蒋军作战;调出滇军之后,转变为先给滇军以较大的打击。

进而争取在黔西地区,或滇黔边与滇东,选择落脚点,尤其要便利于“在黔边开展局面”。但由于广顺以西地形和环境不利;滇黔边,又“失掉争取平彝、盘县的先机”,失去了创造新苏区的甚至还形成了林、聂所说的“已失去回黔之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至此,红军力求打击敌军,开展局面落脚的根本战略目标,即调出滇军来的第二个战略目的,已没有实现的可能。

调出滇军的这一目的虽未能实现,但这一战略决策仍取得最后胜利。这与毛泽东正确的、灵活的、艺术的运用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许多次紧急关头,善于将敌人的有利形势转化为于我军的有利条件。当时,毛泽东认为:敌军麋集在滇黔交界,从局部看对红军不利。但从全局看,一般追敌均已抛在红军侧后,而金沙江两岸显得空虚。这样,红军两个月来的机动,“已取得西上的有利条件”。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认为,中央过去在遵义会议决定红军渡江入川,“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因此,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这说明,中央红军通过云南巧渡金沙江入川前战略决策,显然不是在黔境实行东进战略时预定的,而是29日红军进到滇境鲁甸县的鲁口哨——大汤姑地区,改变原定在云贵川“开展局面”的战略决策而发布的。九军团走会泽渡金沙江入川,也是采纳了林、聂4月25日的建议,“先敌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波过金沙江入川”而决定的。中央接受彭、杨、林、聂等正确建议,在寻甸“变更原定战略”行动方针而转兵渡江北上,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又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转兵!而这次关键的鲁甸转兵却正是由“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这一战略决策的第二个目的直接演变而来的。它已成为这一战略决策的第三个战略目标:转兵入川,再转入川西,实现遵义会议所确定的行动方针。而红军渡江战略的胜利也正是运用“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这一战略决策的结果。所以,我们说,毛泽东关于“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这一战略决策,至渡江胜利而完成。

1630135752(1).png
四渡赤水(油画)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毛泽东的东进战略“指挥”蒋介石限期调出滇军主力,甚至让他们跟进到贵阳以东,从而使滇军的稳固战略和战线被打破,往黔西地区、往云南的通道因此完全敞开,这就为红军在黔西至滇黔边区寻求落脚点创造了有利条件。虽说红军在进入黔西至滇东的进程中,一直未获得有利战机打击滇军主力,也未能在黔西或滇黔边及滇东落脚,但我党我军的领导人张、毛、周、王、朱、彭、杨等坚持依据遵义会议所确定的军事原则,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密切注意敌我形势全局的转化,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因势利导地将局部的不利形势,迅速转变为有利条件,及时提出了“将滇军调出来”这一战略决策必须实现的第三个目标。总之,在我们认识毛泽东“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这一战略决策的意义时,必须联系此前此后的历史进程,作一系统的考察。

(节选自:《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0期  作者:张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