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论坛 > 详情

四渡赤水出奇兵:“奇”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1-03-08 15:38:06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yanyan 阅读量: ...

展开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复杂的一段行军路线是在贵州遵义一带及其西北地区,著名的“四渡赤水”就发生在这里。《长征组歌》中有一句人们所熟知的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本人也把“四渡赤水”之战视为平生得意之笔。此战究竟“奇”在哪里?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红军为何四渡赤水。

1630309294(1).jpg

再现红军在土城一渡赤水的场景(付树湘 摄)

一渡赤水,原计划北渡长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为了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也为了摆脱四面包围而来的敌军,于1935年1月19日撤离遵义,准备渡过赤水河,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27日,红军在向土城镇前进途中,毛泽东提议利用有利地形歼灭追敌川军一个师。但由于对敌情判断有误,激战数小时未能解决敌人。眼看战斗形成僵局,毛泽东与政治局其他领导人研究认为,应迅速撤出战斗,保存实力。遂于29日凌晨一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打算从那里寻机渡江。而此时,四川军阀刘湘为防止红军入川推翻其统治,集中了36个团于长江南岸,其战斗力也超出我军的预想。

二渡赤水,运动战消灭敌人

这样一来,北渡长江的计划将难以实现了。于是,毛泽东提议再渡赤水回师遵义。他要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北渡长江的错觉,打击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2月20日前后,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向东二渡赤水,并在五天之内攻下桐梓,夺取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城,歼灭了王家烈的八个团和吴奇伟纵队的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牵着敌人鼻子走

此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以数十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为了摆脱敌人的包围,3月11日,红军再次撤离遵义西进,打算先歼灭周浑元部,然后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但在茅台镇附近的鲁班场进攻周浑元部未能得手,毛泽东和军委决定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再次向西渡过赤水河以便把敌军调向西面,再图南进。3月16日—17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个团向古蔺一带进发,朝着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蒋介石因此判断红军有北渡长江的迹象,急忙下令各部追击。

四渡赤水,终于跳出包围圈

为了彻底地甩掉敌人,毛泽东指挥红军再次调头向东,从敌军的间隙中穿过,于3月21日晚至22日凌晨四渡赤水,然后迅速向南,渡过乌江,锋芒直指贵阳。而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坐镇指挥、偌大的贵阳城只有一个团的兵力防守。眼着红军大部队即将兵临城下,蒋介石惊慌失措急调滇军前来保驾,没想到,红军又乘虚进军云南,一路上基本未遇阻拦,迅速抵达金沙江,以十几条小木船从容渡江,就此把国民党军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情报工作帮了大忙

红军之所以能够声东击西、迂回穿插、突破十倍于我之敌军的围追堵截,除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红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外,还得益于卓越的情报工作。

长征期间,红军在情报搜集方面总体上占据上风,特别是能破译敌军电台的密码。据当时从事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同志回忆:“我们搞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个台负责盯住敌人的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那时敌人的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他们在通话中什么都谈,部队行动到说明地方,都相互告诉,这样,我们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而对于红军的动向,蒋介石主要靠飞机侦察,很容易造成判断失误。这种敌人在明处,我在暗处的有利态势,使毛泽东在指挥上游刃有余,纵横捭阖,能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

1630309304(1).jpg

四渡赤水纪念馆“情报工作”展陈场景(王为 摄)

敌变我变,灵活机动

四渡赤水之战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周恩来、王稼祥等协助。我中央红军在敌人重兵围堵中灵活机动,穿插自如,虽然未能实现在川黔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但取得了遵义大捷,并最终摆脱了追敌,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灵活用兵,避实击虚。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红军虽然走了不少弯路,部队相当疲劳,但敌人的几十万大军被红军牵着鼻子拖来拖去、更是疲惫不堪,这种用兵之法,也正是毛泽东后来总结的战略战术的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1630309311(1).jpg

四渡赤水(油画)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善于总结经验,及时修正认识。在战争历史上,“常胜将军”事实上并不存在,战争指挥者的认识总是有着种种局限,需要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用兵如神”也只能是文艺作品中的描绘。1956年,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毛泽东能以坦荡的胸怀正视自己军事上的失误,目的是引以为戒,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在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也是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使自己的指挥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来源:摘自《老年教育》2011年第8期  作者: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