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亲历记 > 详情

干部团上干队娄山关阻敌

发布时间:2020-07-15 11:26:57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春来燕 阅读量: ...

红军二渡赤水后,红一、三军团迅速东进,再次占领了桐梓城和娄山关。敌军纷纷溃逃,一、三军团并肩向遵义方向展开了追击战。参加追击的还有干部团的一、二、三营和特科营。

中央军委纵队也向遵义方向开进,唯有上干队被留在桐梓县城。这是长征以来,上干队第一次离开干部团单独执行任务。我们留在桐梓的任务是担任警戒,等九军团来换防以后,即向遵义归队。前头部队留下了一个警备连归我指挥。我们迅速布置好岗哨,在桐梓城过了一夜。第二天下午,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带着电台和警卫连进了城。他的几个主力战斗团还没有来到。我向罗炳辉报告了桐梓周围的情况,他听完以后说,你们走吧,这里由我们来守卫。这样,我和莫文骅便率领上干队奔向娄山关。 

111、娄山关战斗主要战场——娄山关关口.jpg娄山关

桐梓离娄山关三十多里,由于前头部队已经击溃了敌人,一路上没遇上什么险情。没料到,在快接近娄山关时,我们的后面,即桐梓方向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警惕起来,回头一看,罗炳辉仍然只带着电台和一个连,气喘吁吁地赶来,大队敌人在他们后面紧紧追赶。罗炳辉身体较胖,又穿一双布鞋,走起路来比较吃力。敌人一边口出污言秽语,大声喊叫着要抓住他,别让他跑了!我指挥上干队的学员迅速占领阵地,阻击敌人,把罗炳辉和他带领的人员接了过来。

事后才知道,原来罗炳辉领导的几个主力团队已经绕过娄山关向遵义方向开进了。他到达桐梓不久,又接到通知,要他也撤出桐梓,赶到遵义。在接近娄山关的路上,四川军阀刘湘的教导师从旁边插了过来,咬住他们紧追不放。

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上干队总共只有一百四五十人,几十条枪。离开桐梓时,那个警备连又因事耽搁没有赶上来。情况万分危急,我只得把有枪的同志组织起来,并把罗炳辉带的那个连要了过来,在第一线迅速展开,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继续阻击来势凶凶的敌人。没有枪的同志也都找好了石头、棍棒,拉开架势,准备敌人一旦冲过来时,同敌人进行搏斗。双方乒乒乓乓地对打了一阵。我们的枪虽少,但许多同志都经过多次战斗锻炼,枪法很准,打死打伤了不少敌人。我们且战且退,终于把敌人阻止在娄山关脚下。在夜色的掩护下,敌人胡地放了一阵枪,停止了追击。

 娄山关战斗场景.jpg娄山关战斗(场景)

这股敌人的出现,事先谁也没有料到。敌情既然有了变化,我们是否还按照原先上级的交代,越过娄山关向遵义归队?当我向罗炳辉提出这个问题时,他说:“最好还是一起走吧。”娄山关是从川南通向遵义的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娄山关若是让敌人占领了,就要严重威胁已经到达遵义的军委首长、领导机关和数万大军,我把这个意见说了,罗炳辉也认为是个问题,但又觉得上干队兵力单薄,担心我们寡不敌众。我们上干队也有个别同志感到自己人少枪少,难以担负起这样繁重的守关任务。敌人已经到了山下,附近又没有别的兄弟部队,情况紧急,不容许我们再犹豫了。我对罗炳辉说:“这样吧,把你的那个连留给我,我们一定把娄山关守住,你放心先走吧!”于是,罗炳辉便只带着电台和少数随从人员,越过娄山关奔遵义方向走了。

我们迅速占领了娄山关的主要山头。透过迷蒙的夜色,但见关口周围群峰陡峭,到处是奇岩怪石,草深林密,关下是蜿蜒曲折的川黔公路。居高临下守住关口,就掐断了这贯通南北的唯一通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看到这样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大家满怀胜利信心,积极做好各项战斗准备。一路上,我们收容了先头部队一些掉队的战士。他们大都有枪,有两个战士还扛着挺机枪,我们就动员他们留下来一起参加战斗。想继续赶队的,就让他们把枪留给我们。这样一来,战斗力又有所增加,击退敌人进攻的信心就更足了。

就这样,我们扼守在娄山关左右的山上。炊事员埋锅做饭,大家吃饱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警惕地守卫着。敌人从正面是难以攻上来的,我们主要担心敌人从两侧迂回上来。但部队就那么多,不能再分散使用。当时我们作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万一被敌人把我们同主力部队隔开,我们只好在黔北一带打游击了。

敌人发现我们已经凭险固守,加上在夜间,一时又摸不清我们的虚实,在山下打了一阵枪,却不敢冒险过关。我们沉着应战,拿定主意:你不到跟前,我不开火。持续了一阵,最后终于听不到枪声了。周围万籁俱寂,只有冷飕飕的寒风在刮着。快到半夜了,根据各种迹象判断,敌人已经走远,再来进攻的可能性不大了。当我们正准备往山下撤的时候,罗炳辉派骑兵通信员送信来了。信上说,我军在遵义附近打了大胜仗,并嘱咐我们在娄山关坚守到天明,由五军团派部队来换防。大家听说打了大胜仗,精神一振,顿时睡意全消。第二天拂晓,五军团的一个营准时来换防,我们交接后即向遵义前进。

 1935年的遵义城.jpg遵义城

娄山关到遵义九十里。傍晚,我们便赶到了遵义城。当天晚上,周恩来同志接见了我。一见面,他就关切地问:“上干队的同志都到了吗?住下没有?有没有伤亡?”我回答说,都住下了,没有伤亡。他听了很高兴,赞扬我们在娄山关这一仗打得好,保卫了遵义,保卫了党中央。随后他对我讲了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的主要精神,说会议开得很好,批判了错误路线,毛泽东同志又回到了党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岗位上。他还告诉我:会议认为,你的问题过去搞错了,取消了对你的处分,决定恢复你的党籍、军籍,中央还考虑要重新安排你的工作。他说话时态度非常诚恳,使我听了很受感动。最后,他还给上干队布置了一项战斗任务:立即做好准备,并带上工兵,首先把敌人占领的仁怀县城拿下来,随即到茅台,在赤水河上把浮桥架起来。事后才知道,执行这项任务,是为红军三渡赤水提前做好准备。  

(选自:《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QQ截图20200720113030.jpg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生于湖南长沙赵洲港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幼时读过私塾和新式学堂。1917年,萧劲光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班的任弼时结为好友。

1920年夏,萧劲光加入“俄罗斯研究会”,赴上海学习俄语并接受革命教育。同年冬,萧劲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一起前往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2年,萧劲光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月,萧劲光以黎川失守有责为名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并被判刑5年。后在毛泽东、王稼祥等人保护下获释,到红军大学任教员、政治科科长。10月,萧劲光参加长征,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萧劲光得到平反,恢复其党籍和军籍,并调任红3军团参谋长。到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