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亲历记 > 详情

杨尚昆:在运动战中突出重围

发布时间:2020-09-04 11:34:12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作者: 吴林侠 阅读量: ...

遵义会议后,“中央军”薛岳率领的周浑元和吴奇伟两个纵队,还有川军、黔军和滇军先后集中到川黔边地区,我们要迅速跳出敌军的包围,移师北上。那时,红军准备从长江上游的泸州、宜宾间北渡,会合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创立根据地。

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日,中革军委发布《渡江作战计划》,命令各军团集中到赤水河东岸的赤水、土城地区,以便占领渡河点迅速抢渡长江。这时,川军刘湘怕红军进入四川,已调集十二个旅四十多个团的兵力,在长江北岸设防。红军前有大江阻挡和川军堵截,后有蒋军追击,面对这种险恶的局势,及时调整了部署,在川黔交界地区来回穿插,四次横渡赤水河,迷惑并调动敌军,终于奇迹般地突出重围,大踏步地挥师入滇,渡过金沙江北上。

渡江作战计划下达后,三军团奉命以急行军赶到土城附近,当时一军团已经攻占土城,正向北面的赤水进发。毛主席和中革军委得知川军郭勋祺旅的四个团正尾追而来,随即命令彭、杨统一指挥三军团、五军团,利用有利地形,歼灭来犯之敌。二十八日拂晓,我军向青杠坡敌正面阵地发起进攻,经过三小时的激战,突破了敌军阵地。川军一个旅赶来增援。我军当时子弹很少,一个人只有二十发,进攻受阻。这时,彭总发现敌军的兵力不是原来预计的四个团,而是三个旅近九个团,火力很强,立刻建议军委:“脱离此敌,转向新的地区前进。”那天晚上我们都没有睡觉。当晚,毛主席、朱总司令亲临前沿观察,只见周围的山头上,四面都是敌军的探照灯、信号弹,照得夜空雪亮,电台的马达声也隆隆直响,反而使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判明情况后,军委当机立断,改变原定的渡江计划,命令红军赶快撤,在第二天拂晓前脱离此敌,西渡赤水,向川南的古蔺地区转进。这就是一渡赤水。后来,毛主席总结了土城之战的三条教训:一是敌情没有摸准 ;二是对刘湘“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不足 ;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

640.webp (5).jpg

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

渡过赤水后,原来准备经过古蔺、叙永向长宁集中,到宜宾附近北渡长江。但很快就发现各路追敌已逼近川南,川军又有四十多个团扼守长江北岸,而红军在行军中落伍的人数比较多,二月七日,彭总和我向军委建议:转向鸡鸣三省地区的云南扎西(今威信), 进行部队整编,“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军委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当天作出《关于我军向川黔边发展的指示》。一个月前,在遵义附近的懒板凳进行改编时,三军团已取消了第六师的番号,缩编为两个师又一个独立团。这次扎西改编,为了编足各个战斗单位,取消了师一级的组织,再次缩编为四个团,直属军团部指挥,可见在转战中损失之大。因为袁国平同志病了,中央派少奇同志来任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又派伍修权为副参谋长。十一日,红军掉头东进,回师黔北,同黔军和尾追而来的中央军周浑元部作战。这是二渡赤水。

红军离开遵义地区才半个月,突然回师,当时必须保守军事机密,很多指战员不理解,思想问题很多。彭总对新到任的少奇同志说:部队普遍的情绪是不怕打仗阵亡,就怕负伤 ;不怕急行军、夜行军,就怕害病掉队。这是脱离中央苏区后没有根据地作战带来的极大困难。事实证明,彭总对部队的情绪把握得很准,同时也始终深信指战员们的高度思想政治觉悟。

遵义战役是二渡赤水后发动的。二月二十五日,三军团奉命向桐梓进军途中,从俘虏的黔军那里得知,守备娄山关要塞的只有柏辉章的三个团;又从电话中监听到,离娄山关南五华里的黑神庙一带,驻有黔军杜肇华的一个旅,能参战的兵力共四个团。我们立刻向军委报告 :“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并和一军团协同向黑神庙之敌发起攻击。当天午夜,朱总司令复电同意我们的建议,命令坚决消灭娄山关的守军,“全军统归彭、杨指挥”。

二十六日黎明,三军团第十三团跑步抢占娄山关口,利用有利地形,多次打退向关口冲击的黔军;与此同时,一、三军团主力迂回到敌后,在黑神庙等地发起攻击,黔军乱了阵脚,纷纷向遵义方向溃退。我们得知遵义守军只有一个营,军心已极度惊慌。第二天凌晨,我们命令三军团不惧疲劳,乘胜追击,沿盘山公路直逼遵义城。遵义城以河为界有新城旧城之分。一、三军团协同先攻占没有城墙的新城。下午,军团参谋长邓萍和第十一团政委张爱萍,一起匍匐在河边的草丛中,观察攻打旧城的地形,突然一颗流弹刚好击中邓参谋长的头部,伏在他身旁的张爱萍被溅得满身是血。这位曾经参与领导平江起义、创建湘鄂赣苏区、坚持井冈山斗争、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员,牺牲在遵义城外,这是三军团的重大损失。痛失战友的德怀同志,命令怀着满腔悲愤的指战员们,连夜向遵义旧城发起猛攻,终于打开旧城,肃清残敌,在二十八日晨再度攻克遵义。邓萍同志牺牲后,应军团部的请求,叶剑英同志接任三军团参谋长。

640.webp (4).jpg

娄山关战斗场景

这时,蒋介石急令吴奇伟纵队的两个师渡乌江北上,孤军驰援遵义城,被我一、三军团从两边夹击,大部被歼,残部向乌江溃退。

遵义战役中,红军在三天内攻下桐梓、遵义,击溃黔军王家烈八个团、蒋军吴奇伟两个师,缴获枪支一千以上,捉到二千多俘虏。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指战员们走得那么苦,一下子打了个大胜仗,又是唱又是跳,两三天不想睡觉,那股高兴劲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敌军狼狈不堪。当时,我和彭总站在娄山关石碑的坡上,见那些俘虏早已把枪甩得远远的,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垂头丧气地向指定的方向集中。吴奇伟突然遭到红军夹击时带了一个团仓惶掉头渡过乌江,下令砍断浮桥的保险索,把一千多官兵甩在江北岸,做了红军的俘虏。兵败如山倒,那时真看到了!在这次战斗中,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扎西整编后的四个整团,只有一个团仍能维持原来的编制,每个连只有五六十人。

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飞到重庆督战。他判断红军将乘胜直奔“乌江东岸,与萧、贺合股”, 指挥驻川黔各军,严密封锁乌江,采取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地区。局势相当严峻。三月四日,中革军委决定在这次战役中特设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的前敌司令部。为了免受敌军的夹攻,三月十六日,前敌司令部指挥红军三渡赤水,重返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这一来,又把蒋介石的近五十万兵力吸引到赤水河西,星夜赶筑碉堡,企图用紧密衔接的碉堡封锁线,迫使红军在古蔺地区决战。二十日傍晚,前敌指挥部断然决定:“出敌不意,折而向东”,闪电式地限二十一日夜四渡赤水。五天之内,红军在赤水河两岸高强度的运动战中,突出重围,把敌军甩在赤水河西。

(来源:节选自《杨尚昆回忆录》,题目系编者所加

640.png

杨尚昆( 1907-1998),四川潼南人。长征中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副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等职。1998年9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