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四渡赤水人物 > 详情

何木林

发布时间:2020-07-17 11:37:47 来源: 四渡赤水纪念馆 阅读量: ...

“救救我吧!救救我吧!”一个微弱的声音,在青杠坡上响起,把只有五、六岁的赵长青、赵吉祥俩兄弟吓了一跳。循声望过去,一个满身是血的人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伸出右手向他们求救。

青杠坡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早晨,赵长青、赵吉祥的母亲叫他俩兄弟上山去,把红军借的锄头找回来,没想到,发现了这位受伤求救的人。

 

青杠坡战斗(场景)

俩兄弟赶紧跑回家喊父亲赵银州,赵银州背起受伤的红军,藏到附近一个山洞里,用谷草把他盖上。随后他转身回家,送来饭菜,一口一口的喂到受伤人的嘴里。

受伤的这个人是一位红军战士,叫何木林。1935年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战斗打响,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红军伤亡惨重,何木林是红三军团五师教导营班长,他作战英勇,冲锋在前,突然,一颗子弹打穿了他左腿,顿时血流如注,何木林一头栽倒在阵地上,昏了过去,红军撤出战斗时,认为他已经牺牲。29日凌晨,红军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何木林就留在了战场上。

 

何木林给同学们讲青杠坡战斗

从此,赵家每天都悄悄地给何木林爷爷送饭,让他慢慢养伤。何木林养好伤后,不知红军去了哪里,他便来到离青杠坡五六里远的土城街上谋生,当年的土城古镇,商贸繁荣。何木林一口浓重的江西口音,一开口说话,就可能遭到国民党土匪的追杀,就可能连累救命恩人赵家,他于是装成哑巴,找到一家糖厂,做工为生。

没想到何木林这一“装”,就“装”了14年。14年里,哑巴何木林一天只知道干活,和当地人几乎没有交流,土城镇上的父老乡亲只知道,他是位“不知道从哪里要饭来的哑巴”。14年不说一句话,我们不知道何木林心里有多么痛苦,有多么寂寞。14年里,何木林经常到土城月亮台码头的石梯坎上去长坐,希望能打听到红军的消息,但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何木林的老家在江西会昌,1929年参加红军便离开了家乡,14年里,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何木林朝着家乡的方向,远望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何木林为解放军战士讲述四渡赤水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何木林才开口讲话,土城的百姓才知道,原来糖厂的“哑巴”,竟然是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

何木林的红军身份确认后,在糖厂的烟酒糖店里当一名售货员,后来建立了家庭,有了儿女,一家人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有人劝何木林找组织反映,换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何木林固执地拒绝了,营业员,成了他一辈子唯一的职业。

国家每月发给他19元的伤残军人抚恤金,领了两年后,老人坚持说国家还很贫穷,就拒绝再领这笔费用。

 

何木林医疗本

何木林有一个老红军专用的医疗本,看病治疗都不用花钱。但何木林说要为国家节约,他一直没有用过这个医疗本。

何木林家原来住在镇上的中街,与另外一户人家住在同一套公房里,何木林看到邻居家的人口多,就主动的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则搬到下街的一套狭小的屋里住。

何木林住的公房,不用交房租。晚年的时候,家里人多次给他提出来,请何木林去找当地党委、政府办个手续,把房子要过来,老人百年归天后家里人好继续住。何老说:“这怎么行?我死后会有房子给你们住,政府不会喊你们去做岩腔(即岩洞)。”

何木林在青杠坡给民兵讲当时战斗情况

当地政府要给何木林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何木林坚持把儿子送到一家煤矿,让他去干最苦最累的活,去井下挖煤。长年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何木林儿子不满50岁就去世了。

1975年,何木林通过书信,找到了老家的亲人,何木林非常高兴。但因为家里贫穷,一直没有回成老家。有人劝他向组织上申请回家的路费,何木林考虑到党和国家都很困难,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何木林的声音特别的洪亮,特别喜欢唱歌,他最喜欢唱的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纪律最严明》。几十年来,祖国各地的游客到土城参观旅游,许多人都会到何木林家,听他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青杠坡战斗的故事,听他唱红军的歌曲。何木林晚年,就用这样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

何木林生前多次对家人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青杠坡,我要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1979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何木林突然去逝。35年以后,何木林的坟才迁到了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终于圆了老人生前的愿望。


(曹行燕)

 QQ截图20200720113921.jpg

何木林原名何垂峰,1904年生于江西会昌,1927年参加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随中央红军长征到土城,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被当地群众救治,因与部队失去联系,留在了土城生活。